美军突袭伊朗核设施,国际舞台上的一场闹剧
北京时间22日凌晨,几架B-2隐形轰炸机在飞往关岛的过程中,实际上却悄悄挂载了强大威力的钻地弹,瞄准了伊朗三座地下核设施。这一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背后,美军早已部署好各项策略。为了展现强硬姿态,三艘航母战斗群已悄然进入中东海域,部分轰炸机更是提前转至西班牙。看似预示着即将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。
然而,美方的得意并未持续太久。就在白宫得意洋洋地宣布“伊朗的核野心已被彻底终结”不到24小时,一组卫星图像却迅速揭穿了这一“胜利”的假象——尽管福尔多核设施的表面留下了多个明显的弹坑,但核设施的核心区域几乎完好无损,而关键的核材料早已转移得无影无踪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有情报显示,美军在行动前通过秘密渠道提前向德黑兰透露了风声。这一边威胁、一边示好的做法,让外界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感到极度困惑。
展开剩余85%美方试图将这次行动包装为一次“核计划打击”,而非全面战争。然而,局势显然没有按照美国的设想走向预期的结局。
以色列的插手,引发更大冲突
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空军发动了全员出动,对伊朗的多个核设施和军事基地实施了数百次大规模空袭。此次打击的强度远远超过了预期,目标不仅是摧毁伊朗的离心机,更是要彻底瓦解伊朗的军事能力。与此同时,伊朗武装力量的高级领导人——包括总参谋长穆罕默德·巴盖里和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·萨拉米等人,在空袭中惨遭致命打击。
如此血腥的“斩首行动”,无疑激起了伊朗的愤怒。15日下午,伊朗发射了数十枚导弹,直接袭击了以色列的核心城市特拉维夫和海法。为了确保威力,伊朗几乎动用了所有可用的导弹,包括长期储备的“卡德尔-H”多弹头弹道导弹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报复行动下,以色列不得不紧急调动战机,对伊朗的导弹发射阵地展开了反击。
美国的尴尬局面:盟友反水
随着冲突的升级,最初点燃战火的美国却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局面。几天前,美国刚通过14架运输机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,结果以色列立刻做出了两项令白宫难堪的举动。
第一件事发生在伊朗首次发动导弹袭击时,以色列总统发布了视频声明,明确表示“以色列不会将美国卷入战争”。这番言论虽然看似是为了澄清责任,实际上却是在公开挑战美国的立场。与此同时,伊朗针对美国的所谓“报复”也显得尤为耐人寻味。他们宣称已向叙利亚、伊拉克和卡塔尔的美军基地发射导弹,但实际的战果却模糊不清。卡塔尔方面表示,大部分导弹被成功拦截,只有一枚击中目标,且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对于此,特朗普低调回应称伊朗的打击“软弱无力”,但无论如何,美军基地确实遭遇了攻击。卫星图像显示,导弹到达前,美军飞机已迅速撤离。是巧合还是双方默契配合的“火力交换”?外界对此议论纷纷。
与此同时,伊拉克也陷入了困境。巴格达在得到伊朗承诺“不会攻击境内美军目标”后,驻有美军的空军基地却被无人机袭击。如此反复无常的局势,让各方都感到难以应对。
白宫内部动荡,支持率暴跌
就在中东局势陷入僵局时,白宫内部的动荡也愈加明显。特朗普指示打击伊朗的决定,引发了共和党内部的巨大分裂。佐治亚州的共和党议员泰勒·格林率先跳出来公开批评:“这不是我们该打的仗。”甚至有议员指责总统的行动违宪。与此同时,民主党趁机推动弹劾程序,再次将总统置于风口浪尖。
本应有所回升的支持率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急剧下滑,达到了特朗普任期内的最低点。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,白宫的反应显得无力而迟钝。当伊朗威胁要打击所有中东地区的美国人时,国务院竟然宣称:“政府不会提供直接的撤离协助,请公民自行避难。”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,令不少人将其与中国迅速组织撤离公民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。
白宫“出馊主意”,想拉中国下水
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,白宫竟然提出了一个荒唐的方案,试图拉中国下水。美国公开呼吁中国协调中东局势,理由是中国比美国更依赖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。然而,这一“求助”不仅未能得到中国的响应,反而让美国更加陷入尴尬。
不仅如此,这场冲突的连锁反应逐渐蔓延。美国不得不将原本打算支援乌克兰的无人机导弹转移至中东,这无疑让本就艰难的泽连斯基政府雪上加霜。而俄罗斯则趁机发动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空袭,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。
特朗普突然变脸,全球震惊
就在全球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时,特朗普却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,以色列与伊朗已经达成全面停火协议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感谢伊朗方面提前通知美军撤离,并软化语气呼吁和平:“祝贺世界,是时候迎来和平了。”这番突然的转变让人怀疑,特朗普究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避免战争,还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?
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,世界各国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和平转折感到震惊。然而,所有人都清楚:当复仇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,单凭一句“和平”就想让它停下,显得过于天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